<output id="dbbfb"><sub id="dbbfb"></sub></output>

      <p id="dbbfb"><pre id="dbbfb"></pre></p>

      <track id="dbbfb"><strike id="dbbfb"><ol id="dbbfb"></ol></strike></track>

      <p id="dbbfb"><pre id="dbbfb"></pre></p>
        注册 VIP 会员
        会员中心
       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:
        《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》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:010-51656995、 010-51385788;QQ:179518763;邮箱:qf@www.whosenumberisit.net    
      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
        W020110719584881254393.gif
        您目前的位置:佛教在线>首页 > 评论荟萃 > 李向平

        李向平点评集锦

        • 李向平:应当怎样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
        •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,为我们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。如果我们对人们习以为常的“宗教鸦片论”进行重新认识与理论分析,则可以发现,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,其意义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即是社会问题,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,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:社会缺席 宗教安在?
        •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,宗教的社会存在及其表达形式,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。据统计,目前中国有佛、道、伊、天、基等五大主要宗教,信教群众大约上亿,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,宗教团体3000多个,宗教活动场所10多万处,另有74所宗教院校。因此,它们所具有的社会特征及社会性表达形式,构成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本问题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:农禅信仰与门票经济
        • 笔者以为,这些年来,佛教界之所以被门票经济所绑架,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禅文化传统及其信仰实践模式被忽视。如果佛教寺庙还存在强大的农禅生活及其信仰实践模式,那种“宗教搭台经济唱戏”的做法就没有了市场,流行于中国佛教界的门票经济思维自然也会失去魅力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:假僧人兄弟的信仰刺激
        • 中国人的信仰很自由,同时也很私人化,我们也一直认为,信仰是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,是私人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我们把信仰自由理解为仅仅是私人的事情了。然而,信仰表达并不仅仅局限于私人领域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:缘分·功德·共同体
        • 就佛教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而言,佛教如何参与社会建设、或者以什么样的信仰方式进入社会建设的过程,自然涉及到一个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构及其在社会认同、国家认同之间,寻找一个彼此能够整合的认同路径问题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: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
        • 几年前,就曾经听说大年除夕,一家著名寺庙烧头香的门票高达了五千元。此后就有批评说,有钱人信佛菩萨,无钱人信基督教。特别使人深思的是,持这种批评态度的人,乃是一位出家人!今年的农历新年,又出现了除夕头香、撞钟拍卖等等现象,众说纷纭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:寺院经济是佛教影响社会的基本路径
        •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,佛教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,大受其益。中国当代的寺院经济,就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得以逐步发展起来,已经逐步建构为一种具有合法性的宗教经济形式,备受宗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。然而,对于中国当代寺院经济,常常局限于片面的道德批评,而忽略了其中的社会意义,未能从佛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“走入” 社会的角度,对寺院经济在当代中国社...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:“功德”与“慈善”之辩
        • 这些慈善拍卖而获得的许多善款,基本上都以捐赠的形式捐给了需要的机构或人群,然而,佛学界、文化界对此现象所展开的各种争论或讨论,涉及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路径及其特征等重大问题。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:宗教与金融危机的某些联想
        • 实际上,中国佛教的价值理念、精神信仰,亦能够建构出人人自省自检、勤俭诚信的商业道德,使人畏惧果报信仰而挣好每一分钱,花好每一分钱的。远在平时,就能够建构一种省钱过日子的价值理念,惜福报恩;畏惧因果,建构一种佛教就是为穷人服务的信仰、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,进而建构一种功德共同体,得以分享共业。而在经济伦理层面,善知识经济,本质上就是一种“知足经济”(...
        • 应把宗教慈善的特殊主义改为慈善的普遍主义
        • 宗教慈善的最大问题,就是其中的慈善特殊主义,即基于自己的信仰而提供人道援助的慈善行动。只有把宗教慈善的特殊主义改变为慈善的普遍主义形式,方才能够对社会发挥最大的社会功能。
        • 神童出家本非悲剧,而是一个社会现象
        • 李向平教授就“第一神童”宁铂出家为僧是悲剧吗?这是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:神童出家本非悲剧,而是一个社会现象而已。是悲是喜?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!

        李向平简介

        李向平,祖籍湖南邵东,历史学博士,教授,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;现在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,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曾前往日本横滨市立大学、大正大学、大阪大学,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。主要研究领域:中国宗教史、当代中国宗教、宗教社会学。代表性著作:《祖宗的神灵》、《王权与神权》、《救世与救心--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》、《死亡与超越》、《文化正当性的冲突》(论文集)、《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》、《信仰、革命与权力秩序-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》等,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展论文百余篇。

        投稿:0311-67908356   信箱:(国内)  (国际)   QQ:983700265

        传真:010-51662115转8013    客服信箱:   客服电话:400-706-8559   客服QQ:847698935   在线留言   

        吉祥宝塔迎请:15117935615   010-51662115转8026  010-51656995

        祈福   佛教在线(www.www.whosenumberisit.net)网络联系人:子桑   联系电话:0311-67908356

        办公地址: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-11C  邮编:100011  乘车路线及地图

        网站地图  义工报名  QQ:847698935  QQ群:21264446  招聘   技术支持:010-51662115转8023

        京ICP证020416号-14 Copyright ©1996-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

        熟睡侵犯h
        <output id="dbbfb"><sub id="dbbfb"></sub></output>

            <p id="dbbfb"><pre id="dbbfb"></pre></p>

            <track id="dbbfb"><strike id="dbbfb"><ol id="dbbfb"></ol></strike></track>

            <p id="dbbfb"><pre id="dbbfb"></pre></p>